English

经济学——来自生活的艺术

1998-06-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作者依傍在名闻遐迩的剑桥旁凝眸沉思的神态,驱动着我去打开这位年轻经济学家的第一本随笔集,去领略作者笔下丰富多彩的世界,随着笔墨所至,我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视角思考社会、思考人生。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述:“这些文章长短不一,题材多样,风格迥异,有的轻松活泼,有的严肃,可能反映了我在不同阶段所关注的问题,甚至也反映了我在不同时间所具有的不同的心理状态。”书中没有经济学时髦的数学模型和晦涩的逻辑演算,没有经济学中无数个假定和条件所构成的“理想国”。“经济人”的假设还原为生活中的原型,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文化人,社会普通人的所思所想。在作者的笔下,经济学的领域被极大地拓宽了,政治、道德和文化在作者经济学的目光透视下,给人们以全新的感觉。书中更多谈论的是当代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如外部性、博弈论、科斯定理、公共选择和信息经济学等这些令普通读者十分陌生的理论。但是,这些高深的经济学理论,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在作者通俗、生动、幽默的文字下,变得离我们不再遥远。读过书中一篇篇小短文,你也许会恍然大悟,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不经意的小事,竟然反映了深奥的经济学原理。这样的例子,随意翻来,在书中俯拾皆是:两人在车上为吸烟争执而达成的协议,通俗地解释了“科斯定理”;对污染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反映了“庇古”的传统与“科斯世界”的不同;蟋蟀各异的求婚方式,会加深你对“多态均衡”概念的理解;你在宿舍中的“夜半歌声”,竟引起了外部性问题;你也许曾为自己在找工作的奔波中寻不到“伯乐”而苦恼,现在你才发现,原来这“信息不对称”在作怪。

也许在人们的眼中,经济学原本就是建立在利己主义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更多的是利益的冲突。然而作者却耗费了较多的笔墨谈论道德与经济学,道德与博弈论,文化变迁与经济发展等。时刻提醒人们,协作与“利他”在经济活动中变得日益重要,经济学正在越来越贴近生活的真实。也告诉人们:“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与传播将会对意识形态、信仰、价值观和伦理等存量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社会科学恰恰需要大力发展”。

书中还用了一定的篇幅,阐述了经济学的过去和未来;对中国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在改革中经济学家所应担任的角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思考。“作为经济学家,进行纯学术研究其实就是为了通过它来提高经济学家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学家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经济学家能够容易变成官员,而在于经济学家能够始终立足于分析和评判政府政策的独特的逻辑基础”。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一个经济学家沉重的历史责任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